佛教的历史派别
原始佛教
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。创始人名悉达多·乔达摩(公元前565年~公元前486年)。20岁时离家成道,此后被尊称“佛陀”,意为觉悟者,简称“佛”,所传宗教被称为“佛教”。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,佛教传遍印度
次大陆,称为
原始佛教,这段时间称为
原始佛教时期。
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,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,曾发生多次分裂,进入
部派佛教时期。
南传佛教
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,原始佛教分成了
上座部和
大众部。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,盛行于斯里兰卡,遍传缅甸、泰国等东南亚地区,后传入中国云南,广西等地。称为
南传佛教。
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
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
巴利语系,故又称为
巴利语系佛教、
巴利佛教。
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“上座部佛教”的系统,遵照佛陀以及
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,故亦称
上座部佛教。
汉传佛教
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。陆路经西北印度和
西域诸国古
丝绸之路传入中国(印度
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,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,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),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,如
达摩,
真谛等大祖师,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。
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
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
东土的。除
大乘经典外,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
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。达摩祖师西来,曾赞叹“东土汉地,好一派大乘气象!”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,
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(又称
大乘佛教),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,尤其到后代,“汉传佛教”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。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,故也称为“汉语系佛教”。
公元前后,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。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,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,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,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。随着
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,随后数百年间,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、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,如
鸠摩罗什、真谛、
法显等祖师菩萨。到了唐朝的
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,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,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。此时的东土,各大宗派纷纷成熟,高僧辈出,证者无数,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,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
隋唐盛世交相辉映。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,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、韩国、越南、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。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。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。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、系统和完整的。
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,异说颇多,最广泛的说法是
东汉永平十年(67),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,并迎请
迦叶摩腾、
竺法兰等僧至
洛阳,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——
白马寺,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;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《
四十二章经》。
从
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。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,出家、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,北魏《
洛阳伽蓝记》记载
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,
[19] 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,南方的
建业(今南京)也有
佛寺数百座。
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,唐朝皇帝崇信
道教,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、保护政策。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。
封建社会后期,汉地佛教衰落,戒律废弛,丛林破败,僧人无知,迷信盛行。近代以来,在
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,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。
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
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,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,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,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
土地改革运动,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,佛教事业日益发展。1952年11月成立了
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,1953年(癸巳年)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,圆瑛法师当选会长,中国实行
改革开放以来,
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,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。
藏传佛教
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完整的佛教体系,
比丘、
比丘尼、
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。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: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(如蒙古、锡金、不丹等地)的佛教;二是指用藏文、藏语传播的佛教,如蒙古、纳西、裕固、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,但讲授、辩理、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,故又称“藏语系佛教”。
回鹘佛教
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,西域、
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
回鹘文文献,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。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,为古代回鹘佛教、历史、文学、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,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,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。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。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、回顾,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。
根据
吐鲁番、
哈密等地发现的回鹘文《
弥勒会见记》的题跋,该文献是由
吐火罗语翻译过来的。由吐鲁番出土文书推断,除了印度诸语(首先是
梵语,还有
犍陀罗俗语,印度贵霜皇朝时代梵语势力范围曾覆盖此地)之外,
塞语和
粟特语在回鹘西徙以前也都曾对
塔里木盆地佛教的流传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如同
粟特人一样,吐火罗僧侣接过印度高僧传来的接力棒,把佛教进一步传给东方的
突厥人。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。他们对古突厥、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