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江户幕府时代的佛教
日本佛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传自中国,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佛教系统。日本民族从原始的神道意识开始,就形成较强的务实态度,注重现实的求福攘灾的实践。天皇朝廷看重佛教,首先是把它看作治国安邦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和实用的民生知识。民间则视佛为祈佑幸福的偶像,重视宗教实践。这种心态规定着佛教在日本国家和社会上的地位及其具体内容。
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,日本在建寺塔、塑佛像、抄佛经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。朝廷有朝廷的寺院,将军有将军的私家寺院,各大名(分封的诸侯)也都有自己的寺院,各宗有本寺、末寺。各寺院都设讲堂和金堂,塑佛像。佛教寺院可以说遍布日本各地。日本抄录佛经的数量是惊人的。" 奈良时代设有各种公私的写经所,动员了大量的技术人员,开展大规模的写经事业。……当时实际抄写的经典中,知名的有印度撰述的1193部,4884卷,中国撰述的636 部,4218卷,共1829部9102卷。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同时代唐朝经录所载的数字。" 日本许多皇室成员,包括天皇、皇子、后妃等受戒成为佛教徒,被称" 法皇" 、" 法亲王"等。
关于佛教在日本的兴衰史,日本著名佛教史专家村上专精(1851-1929 年)将其分为五个时期(截至明治维新以后)。第一期,从佛教传入到奈良朝末期(552-784 年),是三论宗和法相宗时代;第二期,从平安时代初期到结束(784-1192年),是天台宗和真言宗时代;第三期,从镰仓幕府初到丰臣氏末期(1192-1603年),是净土宗、禅宗、日莲宗时代;第四期,从德川时代初到结束(1603-1867年),是诸宗持续时代;第五期,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时代(1868-1898 年)。
德川时代是日本社会大变革的前夜,佛教及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也处于戏剧性的变化之中,村上专精给这一时期的佛教描绘了一幅总画面:" 从德川氏掌握政权以来到' 王政复古' 为止约二百六十余年间,天下民心厌乱思治,不少僧侣以兴隆文教为己志,且有人还俗归儒,讲论治国平天下。更有如天台宗的天海,禅宗的崇传等直接参与政治,对幕府的帮助很大。由于寺院当时与公家(朝廷),武家(幕府)处于鼎立状态,德川氏对寺院与公家同等看待,也给予虚位,制定法度,包括寺院、僧侣逐级升进程序在内的各种制度,奖励学业;褒其名称,增加寺田和寺领地,俾使其论于柔弱境地,以利于武家长期统治。而且在织田氏时期,天主教大举传入日本,宣传' 天主如来' 的功德,教会声势逐渐盛大,达到动辄可能违害国家的地步。所以到了德川家光以后,便制定了所谓以' 西佛' 制' 南佛' 之法,颁布' 改宗' 法令,让僧侣掌管产籍,国民必须挂籍檀那(施主)寺,严格寺院与檀那的隶属关系,借以防备耶稣教的蔓延。与此同时,神道也很兴盛,' 唯一神道' 采用许多佛教教义附会神典,后来吉川惟足到会津,创立' 宗源神道' ;转而形成山崎闇斋的' 垂加神道' 派,则把神典牵强地附会于朱子学。……神国思想兴起的结果,也影响到佛教,整个社会上的大儒都排斥佛教,无不崇神,有人指出借寺院与檀那这种关系强迫人家奉佛以兴隆佛教,在古代未曾有过的。特别是会津的保科正之和水户的德川光国倡导的学风,更成为排佛之源,排佛气焰日见高扬,但由于僧侣已部分地参与到俗政之中,恣于衣食之享受,而对佛教之盛衰,本不介意。
总之,德川幕府时期,神、儒、佛、耶稣各教互相交错,佛教起到压制耶稣教的作用,儒教独自与当时的政治结合,处于培养人才和立言的地位,大儒四方辈出,各自分立学派门户。"
(1)" 公家佛教" 与" 武家佛教"
德川幕府坐镇江户,已不把京都的天皇朝廷放在眼里。与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不同,德川幕府的权力建立在对大名的控制实力上,而不仰仗于将军的权威来勉强保持位置。它不是依赖将军之名来获得力量,只是借用将军的名义。由此,也就规定了德川幕府对待朝廷的态度。前两个幕府虽自己握有实权,但是不敢割断与天皇朝廷的联系,不敢在形式上公开地蔑视朝廷。德川幕府的权力基础既然已经完全不依赖于朝廷,它就不仅在实质上,而且在形式上也公开压制朝廷,这是它施政的基本方针之一。1615年,德川幕府公布了《禁中并公家诸法度》,明确规定,天皇以学问为第一,所谓学问,包括" 古道" 和" 和歌" 等;武家官位的任命,天皇必须听由幕府推荐;天皇无权向僧侣封法号,赠紫衣。该法度唯一留给天皇的权力,只是按" 本朝先规" 决定年号。
室町幕府后期,出现战国之乱。佛教各宗参与其间,难免遭受泱及,寺庙和经书毁于战火的不少。佛教内部也出现颓废趋势,染上争权夺势的市俗习气,陷入贵族主义、形式主义和名利主义的深渊。德川幕府的权力中心移居江户后,原京都的佛教诸宗颓势未变,它们被称为" 公家佛教"。同对待朝廷一样,德川幕府对公家佛教也采取严厉的限制政策,对寺院的等级、位阶的高低、法衣法服等,都制定出严格的法度。禁止滥授僧位僧官,规定执奏各宗僧官升进的廷臣,严格晋级的法规,颁发针对一山一寺的法规,令其遵守,命本山本寺统摄所属各寺的僧徒。各宗都有被称为" 触头""在番" 的人常驻江户,负责把幕府的政令下达到所属寺院僧众。对公家佛教的职责,规定他们主要在文教方面发展,鼓励僧侣们做学问,精其所学所修。德川幕府的主要用意,在于防止公家佛教各宗参与政治,并能让它在监视、牵制朝廷方面发挥作用。
在公家佛教衰颓的同时,以江户为中心,在幕府政治下成立的新佛教,在关东地区迅速发展起来,这就是" 武家佛教"。其中最受幕府尊宠的是天台宗、净土宗和禅宗。它们很早就与德川家族发生联系,受其呵护,参与幕府政治活动,是幕府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。禅宗的崇传长老对德川氏的创业,就出力颇大。他受命负责寺社方面的一切政治事务,兼管外交文书和参与各种策划。1615年的《禁中并公家法度》就出自他手,其他关于佛教各山寺的法度也都由他完成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僧录司僧录职位,成了德川幕府负责宗教事务的最高首脑。